刀战的讨论千千万,归根到底还是得讲基本法,得讲科学
谈些个人观点:FS匕首的变形,小是一代护手的简化,大是一代到三代的转变,都是一个精英武术家向军旅大众武术妥协的过程。这话不好听,但原理很明晰——面向大规模人群短时间培训的武术,一定是在技术上更粗糙的。很多人觉得军旅秘传武艺胜过民间把式,主要是因为民间保留传承很难,创始人都有可能成为末代弟子,而军队至少有一些训练的传统。实际上就算在军队内部,精深的武艺传承规模也是很小的。这里有一些例子,但不一定好讲,而且我也懒得去征求当事人意见了,故从略。再来看费尔班匕首的第二个特点——从刀条穿过护手,插入刀柄的细脖子——配合金属刀柄的窄收口,视觉上非常鲜明。这一点在今天的刀上并不多见,很多人认为这是个弱点,甚至Hill这样的设计就自作聪明地改进了它:加宽了刀条鼠尾,同时加粗柄口,导致护手下的脖子几乎和刀条宽度一样,对比一代实物的细脖子是很明显的差别。Hill是费尔班之后的一个荷兰改型,这些年被意大利人拿来复产了。先说一代为什么设计了这么明显的一个弱点?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弱点!因为一代的刀条厚度是1/4英寸,换算过来是6.4mm。为什么做这个无意义的换算?因为老刀友听见这个数字就会非常亲切,这就我们夕阳下的奔跑,就是我们青春岁月里strider BT——为硬汉准备的高速工具!那个厚度就是6.4mm,在当年这个数字就是强悍的代称,只是现在成了傻大黑粗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第一代费尔班的脖子一点也不脆弱,因为它足够厚。以三代为代表后续的猴版条子做薄了,还埋怨细脖子不结实,能怪谁?只是这样一来衍生出几个问题:
1,一代为什么做这么厚?窄条厚背,还是双刃,打磨空间有限,怎么保证锋利度?答案是根本就不管,输出主要靠刀尖刺。划是靠平磨和刀尖共同来完成——以及用户的大力。这里涉及一些技巧问题,后面会讲。
2,刀头太尖,崩了怎么办?答案是第一厚,能崩的有限。其次,崩了就崩了。这个过度尖锐的刀尖设计出来就是给你崩了半寸到一寸后,继续打磨一下,出个钝尖继续用。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早期费尔班匕首没有精确刃长的一个原因。现代刀里SOG Pentagon Elite也是这种两段打磨刀尖的。对了,Pentagon Elite和飞霸很像,也有大小版本,感觉是竞品,但是没竞赢。SOGPentagonEliteI折刀
3,为什么要做细脖子?这个问题很微妙。我不知道这是费尔班的意思还是设计师的意思,因为费尔班本人手搓的圆形版用木柄很难把脖子做太细的,但是费尔班本人有视频留下来,他在里面有详细的动作演示片段。其中有一个细节是——他用拇指和食指第一节握住细脖子这段,很随意很轻柔地做了一些下意识的动作演示,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切”的动作。对于刀,一般人没有用笔那样的需求和训练量,所以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满巴抓,也就是锤握。必须说明,这动作看起来是很弱的握持,所以肯定不是常见的用刀技术,而是高级技巧。你在电视里能看见演员正手反手换刀可能是耍帅,但费尔班这个小动作几乎可以肯定是高级技术——西方刀剑有“锤握”、“指握“(有兴趣可以搜MattEaston的科普),锤握更有力,而指握更精确。说个更熟悉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第一次拿起笔,本能地满把抓——因为觉得控制不了笔。但常年练习之后,自然就会过渡到用三指指头握笔书写,因为这样操作更省力更灵巧更精确。满把抓能不能写好字?肯定是可以的。残疾人用脚都可以,拿手还能不如脚?但是练好字要付出更多精力练习,所以我们所有人都用手指拿笔。这种结果是因为我们付出了数十数百小时的训练,并且有数千数万小时的使用经验来巩固。刀和笔是一样的,训练和使用时长让费尔班用手指拿刀就像我们用手指拿笔。而我们笨拙地拿刀和少得可怜的训练使用时间,就像一个一辈子拿笔没几个小时的人,到死都在满巴抓写字,并且认为这是唯一的正确使用方法——人怎么能用手指拿笔写字呢?多脆弱的持握啊!对了,费尔班匕首有一个衍生型,V42。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剑台上有个拇指印。感兴趣的可以体会一下这个感觉,这些技术上的东西没有明显界限,多摸摸会有自己的理解。
4,费尔班的武功在倚天屠龙记里排第几?印象中费尔班得过英军的刺杀冠军,忘了是军种的还是全军——我几乎可以肯定那个时代勇贯三军的人物,技术水平肯定超越了普通军旅武术。为什么敢这么说?举一个例子,网上可以找到60年代PLA刺杀标兵王道明一些讨论刺杀的文章。他的讨论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技术范畴,大量涉及高水平竞技运动(如击剑运动)的战术和心理,很多都是高水平比赛教练战术层面的细节了,对此熟悉的人一看就明白。再说回费尔班,他的视频里有一些动作演示。手上动作有一个要点,即刀虽然灵活但同时强调它和小臂的整体性,对拳击有心得的人一看便知是什么感觉。此外他有大量穿着大皮靴跳跃出刀的模拟群战“空击”——为什么强调这点,现在中东、南洋刀战大师比较流行。从狗哥到图兰,产业链里高手无数,手上花哨流利的也不少。反观费尔班,他那几下连个套招的徒弟都没有,根本不够看。但是请注意他的腿部动作和对平衡的强调——当年的片子里特别穿插剪辑了网球、冰球、滑雪的片段来强度这种感觉,为什么强调平衡?字面上看当然是怕摔倒,但根本原因是他强调发力重击,而这容易导致失去平衡。还记得前面说费尔班切目标要靠大力吗?奥义就在这里——深度绑定拳击运动的整体发力技巧(切)、体重转移技术(刺)。甚至可以说,盎萨传武的秘传基本都在这里了,可以翻看杰克邓普西《champioship fighting》(拳击运动第一书)开头那几章,说得就是这些。
大概就是这四点了,再说下去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刀战思路,无意展开。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个伙伴训练,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模拟对抗思路:戴劳保护目镜、电工皮手套、散打护裆(可以省略),两人用软质矿泉水瓶,如哇哈哈(用百岁山后果自负)。喝掉一部分水,捏扁瓶子模拟刀战对抗,记得戴皮手套,不戴会很疼。为什么用矿泉水而不是橡皮刀或者杂志卷?因为重量和重心可以调整,试试自然懂。不用刻意去练什么技术,只要对模拟伤害有清晰的认识,保持一周3次左右自由对抗(瞎打)。对于距离、时机的把握会比从来没练过的普通人,只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靠这个练习都能做到比哪怕是搏击练习者都要好很多。这是我认为最不枯燥,成本最低,同时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刀战训练。但是以三个月(大概)为界,只靠这个再打下去就只是图乐子了,技术上提升不会太多。
另外补充,费尔班三代刀,从制造角度是越来越缩水。大家常见的肋骨防滑纹是三代里最为粗劣的一代,早期手柄滚花防滑,后期合金铸造肋骨纹的防滑。另外刀条厚度也薄了,唯一加长的是刀刃,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7寸。然而这个数据好像是战后针对苏军冬装的假想敌设计,办公室的老爷们想象中的刀战。对了,还有重心问题。刀片厚度和刀柄材料导致的重心手感变化衍生的问题,特别是后期还有诸多铝柄木柄的衍生版。杨南镇大校有个看军博的小节目,拿了一支纪念版的三代刀谈了一些缺点,说早期铜柄重心靠后反而不如木柄好使,还有圆柄不好掌握刃口方向的问题。怎么说呢,都是经验之谈,但和费尔班的使用真的不是一个技术体系——历史条件不同,没有高下之分,就是体系不同。
1,加大了尺寸。不光苏联人这么想,芬兰人蹲战壕里也觉得刀大一点更安心,这是全世界群众朴素的集体认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刀说话声音大,实际上苏军很多精锐侦察兵还是用传统形制的芬兰PUUKKO:短小,没护手,摸哨的时候寻找脖子。很多苏联文学作品里提到过,我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有。《亮剑》里为什么给日本特种部队发芬兰刀,和山本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作者都梁他们那群人从苏联作品里得到的二传体验。这里我还知道另一个例子,不说了。
2,NR40加了护手。和尺寸问题一样,也是群众的朴素选择。这里有一个追问——芬兰人为什么不怕滑手?那是因为PUUKKO的正确使用方法,刀柄是顶在掌心里的,这是一个对刀熟悉程度和习惯的问题。WINKLER做的几款号称SMU爱用的双刃匕首,在简介里神神秘秘地说:(没有护手)懂的都懂得怎么用。至于为什么不要护手,因为护手占空间,非常占空间。当然,GBRS联名WINKLER的双刃把护手加回去了,但是你看,很薄很小,这些豹豹爱用的刀后面再谈两句,毕竟本段是苏军专场。
3,NR40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其实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注意看NR40刀刃和S护手的方向,和今天常见的刀是完全相反的。这是因为苏军刀战教范里,要求握刀时刀刃朝天。这一点在双刃上不明显(如53侦察,AK47刺刀),但是到了单刃的使用上特点就很鲜明了——最大的例子是AK74的刺刀,装好以后刀刃是朝天的。单刃的65侦刀柄有指槽,其实是隐含了方向的。和苏军这种握法不同,但因为65后面是螺丝尾,其实可以把方向颠倒一下,难度不大。我是先见过65侦才听人说苏军刀刃朝天握法的,转换刀柄方向也是当事人告诉我的。当年网上还有苏军技术教范的电子版,有些技术上的说头,但是这里不展开了。到现在,这种握法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如今俄罗斯一系列刀厂做的刀,取的名字都什么契卡什么惩戒营,但是护手全是寻常货色,没有半点当年的灵魂。
4,最后一个,NR40改了芬兰刀刀尖,类似bowie,更尖一点更居中一点。这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了,65伞在苏联是没有原型的。苏联有一款大头内弧带齿的军用刀,他们好像是用那个割伞绳的,但是不确定。这种设计其实在一些园艺刀上能看见,切割性能应该可以。65伞兵匕首美军的Gerber mk2早期版有一点这个意思,但是很浅很短,主要是好看。新版本省略了工艺,这个内弧都没了。GerberMKII
2,大多数号称“训练美军SF“的武术大师,不一定有真实水平,甚至Tu Lam。火器不说,但是看他拿刀就一种网红气息,他自己的履历说明了这些技术的来源。而且他自己说过火器方面核心技术不去海外教的,刀类教学更像是一种降级产品。
3,当年有一个“海豹教头“威廉姆斯也喜欢日本文化,网上能看见他不远万里来华给海豹捣鼓短刀的古早文章。他喜欢发明一些现代日式短刀用在CQB里,要长要平造要尖,就是铠通——从CRKT,WINKLER还有意大利(我怀疑是钢狮狐狸之类)还有大连汉威都做过。本来是4.5寸起步,上到9寸10寸,后来也迫不得已向小刀市场口味妥协,做了3.5寸。沉迷osuraku刀头无法自拔的James Williams
4,有个空军PJ ,名叫Nate Morrison,现在改当健身教练了。他很赞同威廉姆斯的想法:战斗刀一要长,二要尖。NateMorrison他说他在PJ见过死伤不少,但是真刀死的就一个。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刀尺寸太娘炮了,真看杀伤刃长低于10英寸就应该滚粗——可是偏偏现在人都不会用——15世纪日本女人用的刀都比今天美国男人用的刀长。刀子拔出来不是给你吓唬人的,也不是给人放血吓唬人的,就是要完成使命的,今天你们这些战术咔在网上秀3寸的EDC就是为了卖货……短刀不是不能干湿活儿,但是需要很多技巧,而且不一定靠谱。
5,上文中提到GBRS联名的WINKLER是一个5寸的双刃,和其他家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类似鱼尾的平屁股这里涉及到一个技术细节——1,反手用刀(刀尖在小拇指一侧,明确意思就行了,别去纠结说法)时大拇指顶在刀屁股上这个平面上借力;2,刀子竖插在腰带甚至背心上的时候,反手出刀,食指勾住尾巴上这个鱼尾。这拔刀技术本身没啥稀奇的,为什么讲这个?是因为我在不止一个豹豹人设的哥们这里看到类似的设计,有的是半边鱼尾单刃刀,有的是3寸多刃长,但都通过固定位置反复练习出刀把这动作固定下来。你们可能看过类似小视频,豹豹类似人设的大哥快拔腰带前类似CCW携带的一个三四寸小直刀,飞快地出刀,同时飞快地反手在正前方扎一下,非常酷炫。我个人猜测,这是豹豹中间在某段时间流行的一个技术。不知道怎么拓展到3寸小直民用使用环境了,不过也许本来就是他们琢磨出来打民用市场的。
其实费尔班早期也演示过不同动作但是相同思路的快速出刀并且刺杀,而且老费尔班玩得更野——他是把皮鞘缝在左边口袋里的左手出刀,并不是因为他左撇子,而是因为这样更容易获得战术优势。当其他战术咔还在和你聊步枪手枪换手如何做更高级的时候,拉里维克斯是在告诉你哥右手步枪、左手手枪,并且枪带也有相应变化。是不是觉得真正的武者都是类似的?看见不同技术体系,但是坚定地走适合自己的路。
6,2011年那次豹豹反海盗的战斗。FOX的新闻有个细节,大概是某豹哥冲了一间房,屋里躺着装死的海盗,豹哥决定消除隐患,但是怕误伤船板下的队友不能开枪,于是决定用冷兵器乃伊组特。结果掏出CRKT的M16折刀掉了链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近年教小刀防身的网络空降/函授师傅们都在吹小直刀。CRKT主力产品,M16,有各种版本7,美国有个网络师傅,克雷格·道格拉斯(Craig Douglas)。开了个公司叫shivworks(shiv是一种小刀),LOGO像一条大便蛇,而且我总觉得他长得像绝命毒师里的老麦克,履历说是卧底缉毒警察什么的,具体没查。他一个著名设计是球柄小直刀,倒着斜插在裤裆左侧,为什么提他这出,是因为他的刀出手以后刀刃是朝天的,让精苏为之感动。TOPS也有个类似的设计,碳钢逆刃小刀。
8,克雷格还捣鼓了一个手刺,本身没啥特别的,但是他教手刺的技术非常良心——让你去拳馆练三个月拳击的上勾拳。这里有一个他的战术思路,作为一个前缉毒卧底,他认为俩人抱在一起撕巴的时候,你掏出手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对方停下来。因为你虽然能承受对方撞你头撕你嘴甚至抠你眼珠,但是你不能承受对方在地狱距离里扎你一下。但是怎么停下对方?俩手从外面拍打?对手的后背?腋下?甚至后颈?看起来也都是要害,但是不行,因为你不好发力,而且没有把握精确命中——所以他强调有且只有唯一解——就是一个拿着铁的,势大力沉的上勾拳。你说手持利器拍打后背腋下后颈能不能有效,当然有,扎肚子会不会有效?当然会,但是这些和一记势大力沉的上钩拳相比差在哪里?确定性,力量和准确的双重确定性。如果对手空手,你拿手刺当然随便欺负他,因为你赌得起,但是如果对方也有个利器呢?你的容错率就没了。为什么提这一点?原因就是,其他刀战教练教你炫酷花活的时候,费尔班教你的是整体发力、重心转移,为的就是势大力沉,势不可挡。哪怕是刀战,也要追求确定性。
9,简单讲一句正反手握刀的问题吧,个人观点,而且几句话只能聊个大概:我的意见是,双方都有刀并且长度差别不大的时候,你应该正手握刀,就是刀尖冲食指一侧,因为这样有距离优势,并且首先考虑削弱对方持刀手(费尔班说打起来先弄脸和手)。如果对方没有刀而你有,那么反手握刀,不要把它想成刀,而把刀想象成你一锤定音的重拳,因为有这个外部优势,本来发力不充分,打击不精确的重拳同样可以KO。更多的细节不适合再写了。
10,最后聊一点冷场的问题。总有大师教你遇到事情跑,不是说他们讲得不对,我也没叫你见了刀战就上,但你有没有觉得这种谈话风格特别眼熟?你聊拳击他和你说踢裆,你说格斗他说我拿刀,你说刀战他说大人时代变了叶问有枪,最近的一个趋势是他们说谁和你CQB我叫炮兵炸楼。接下来他们一定会开星舰的,我们拭目以待。其实是这是逃避,体育里有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值得更多人去尝试——费尔班视频里剪辑网球滑雪阐释平衡感,PatMac说抱着AR跑位的时候你要想象自己抱着一只橄榄球,TuLam说我从拳击里借鉴AR射击的身体稳定技术,GBRS说你别看我健身卖课主要还是靠这个保持退伍精神不褪色,忘了哪个豹豹说的,他在BUD/S里见过从没这么多的全美高中体育名人……更别提,跑也是技术,也要练的。
最后讲个段子。可能有人知道法国有门传统武术叫萨瓦特,穿着鞋子转圈踢那种。还有一个更少见的武术是俩人抡棍子对抗,这东西大概发音叫“嘎奈特工吧”。用的棍子很轻只有一百多克,和菲棍差不多,但是因为他们都是转圈抡的,所以动作很舒展很好认。本来和萨瓦特是一起的,拳脚到兵器,但是因为要棍子要护具要环境,练的人更少,已经快完犊子了。我看过一个记录片,拍一个老头在塞纳河边教人练这个,类似咱们的公园传武。票友不多,而且一看就很菜。记者上前问老爷子你是宗师吗?你在哪儿学的咱们这法兰西传武啊?而且为什么在公园教啊?老头当时就内牛满面了。他赶忙说:
前言
选择这样一种非正式的文体来谈论战斗刀话题,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的后决定——其一是可以省略一些索引和举证,其二是因为这个话题本不应公开严肃谈论。故而本篇小品式行文并非源自作者草率。相反,动笔这篇文章的重要动机是源于一些严肃情绪:一是惋惜,惋惜于某些技术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湮灭;二是愤怒,愤怒于某些没有价值甚至是谬误言论的流传。也许还有三,但是不重要了。综上,作者匿名,请编/读者见谅。一,从哪儿开始
许多同题材水文喜欢从上海工部局巡捕威廉·费尔班的FS匕首说起。搬运资料没意思,我们跳过这一步,说点其他人没讲过的。费尔班自己在上海做的原型匕首,刀刃尺寸比后来常见的都要短,刃长大概在4.5-5.5英寸之间。这是他认为最适合edc的直刀尺寸。这个数值之所以不精确,原因有三:一是因为使用者体格不同;二是早期费尔班的刀都是自己手搓的,没法精确;三我们先放一放,后面再提。此外,有资料说初带费尔班匕首是拿刺刀条改的,这个说法不对,因为结构和加工痕迹的原因,具体不展开了。这图是以前存的,好像是费尔班本人用的原型之一,请注意这套腋下套,弹簧钢片倒挂快拔,软皮肩带调节。那是一个没有K板的时代,就算不考虑携带方式的变化,使用性依然胜过今天的诸多产品。展开聊两句刀长的问题,英美人做刀,刃长有几个传统基准尺寸,5英寸,7英寸,往上是9英寸。6英寸是5-7之间的过渡,3英寸是战后慢慢兴起的,为什么这样说?费尔班有个著名的徒弟安普吉特,他最流行的作品飞霸折刀(2000年初的时候美军在绿区的小卖部产品还不多,随身小刀就只有这款)——飞霸最早出来就是5寸,过了多少年人们开始觉得大了。看看今天的市场,正经人谁带五寸折刀啊?基本都是3.5,刃长打了个7折,所以飞霸衍生的后续型号越来越小,代表整个市场风向,图片不放了。刀刃尺寸问题后文还会详聊,这里先做个引子。再说回费尔班的刀。后来这刀在英国威尔金森等兵工厂量产了,成了英军制式装备,刃长比他在上海打黑的时候要长,毕竟是上战场打德国人的,但是长也不太多,大约6英寸多点。量产费尔班匕首一共出了三代,这书的封面,从右往左就是一二三代。后续还有众多衍生型,如美国的EK,安普吉特直刀等。费尔班匕首量产型制是费尔班和威尔金森的工程师商量着来的。今天的我们不清楚这里有多少是费尔班的意思,多少来自工程师,只能说一些具体的东西:一代型的护手简化费尔班一代出过大S护手,后来改短了。这其中有简化制造的原因,也有当兵的不好带的原因。至于一开始为什么做成大S型护手?看下图的握法。更正:图来自TWC俱乐部生产的雷神手套配图。其中所展示西洋剑为弗拉基米尔牌的侧剑,并不是迅捷剑。这个握法是来自古典迅捷剑的一种持握方法。这也是很多刀条上有一段不开刃的剑台的原因,但如果护手设计不好不好无法这样持握,那剑台就全无意义。具体的使用感觉你拿个工具比划一下就会有。谈些个人观点:FS匕首的变形,小是一代护手的简化,大是一代到三代的转变,都是一个精英武术家向军旅大众武术妥协的过程。这话不好听,但原理很明晰——面向大规模人群短时间培训的武术,一定是在技术上更粗糙的。很多人觉得军旅秘传武艺胜过民间把式,主要是因为民间保留传承很难,创始人都有可能成为末代弟子,而军队至少有一些训练的传统。实际上就算在军队内部,精深的武艺传承规模也是很小的。这里有一些例子,但不一定好讲,而且我也懒得去征求当事人意见了,故从略。再来看费尔班匕首的第二个特点——从刀条穿过护手,插入刀柄的细脖子——配合金属刀柄的窄收口,视觉上非常鲜明。这一点在今天的刀上并不多见,很多人认为这是个弱点,甚至Hill这样的设计就自作聪明地改进了它:加宽了刀条鼠尾,同时加粗柄口,导致护手下的脖子几乎和刀条宽度一样,对比一代实物的细脖子是很明显的差别。Hill是费尔班之后的一个荷兰改型,这些年被意大利人拿来复产了。先说一代为什么设计了这么明显的一个弱点?因为它根本就不是弱点!因为一代的刀条厚度是1/4英寸,换算过来是6.4mm。为什么做这个无意义的换算?因为老刀友听见这个数字就会非常亲切,这就我们夕阳下的奔跑,就是我们青春岁月里strider BT——为硬汉准备的高速工具!那个厚度就是6.4mm,在当年这个数字就是强悍的代称,只是现在成了傻大黑粗而已。也正是因为如此,第一代费尔班的脖子一点也不脆弱,因为它足够厚。以三代为代表后续的猴版条子做薄了,还埋怨细脖子不结实,能怪谁?只是这样一来衍生出几个问题:
1,一代为什么做这么厚?窄条厚背,还是双刃,打磨空间有限,怎么保证锋利度?答案是根本就不管,输出主要靠刀尖刺。划是靠平磨和刀尖共同来完成——以及用户的大力。这里涉及一些技巧问题,后面会讲。
2,刀头太尖,崩了怎么办?答案是第一厚,能崩的有限。其次,崩了就崩了。这个过度尖锐的刀尖设计出来就是给你崩了半寸到一寸后,继续打磨一下,出个钝尖继续用。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早期费尔班匕首没有精确刃长的一个原因。现代刀里SOG Pentagon Elite也是这种两段打磨刀尖的。对了,Pentagon Elite和飞霸很像,也有大小版本,感觉是竞品,但是没竞赢。SOGPentagonEliteI折刀
3,为什么要做细脖子?这个问题很微妙。我不知道这是费尔班的意思还是设计师的意思,因为费尔班本人手搓的圆形版用木柄很难把脖子做太细的,但是费尔班本人有视频留下来,他在里面有详细的动作演示片段。其中有一个细节是——他用拇指和食指第一节握住细脖子这段,很随意很轻柔地做了一些下意识的动作演示,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切”的动作。对于刀,一般人没有用笔那样的需求和训练量,所以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满巴抓,也就是锤握。必须说明,这动作看起来是很弱的握持,所以肯定不是常见的用刀技术,而是高级技巧。你在电视里能看见演员正手反手换刀可能是耍帅,但费尔班这个小动作几乎可以肯定是高级技术——西方刀剑有“锤握”、“指握“(有兴趣可以搜MattEaston的科普),锤握更有力,而指握更精确。说个更熟悉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第一次拿起笔,本能地满把抓——因为觉得控制不了笔。但常年练习之后,自然就会过渡到用三指指头握笔书写,因为这样操作更省力更灵巧更精确。满把抓能不能写好字?肯定是可以的。残疾人用脚都可以,拿手还能不如脚?但是练好字要付出更多精力练习,所以我们所有人都用手指拿笔。这种结果是因为我们付出了数十数百小时的训练,并且有数千数万小时的使用经验来巩固。刀和笔是一样的,训练和使用时长让费尔班用手指拿刀就像我们用手指拿笔。而我们笨拙地拿刀和少得可怜的训练使用时间,就像一个一辈子拿笔没几个小时的人,到死都在满巴抓写字,并且认为这是唯一的正确使用方法——人怎么能用手指拿笔写字呢?多脆弱的持握啊!对了,费尔班匕首有一个衍生型,V42。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剑台上有个拇指印。感兴趣的可以体会一下这个感觉,这些技术上的东西没有明显界限,多摸摸会有自己的理解。
4,费尔班的武功在倚天屠龙记里排第几?印象中费尔班得过英军的刺杀冠军,忘了是军种的还是全军——我几乎可以肯定那个时代勇贯三军的人物,技术水平肯定超越了普通军旅武术。为什么敢这么说?举一个例子,网上可以找到60年代PLA刺杀标兵王道明一些讨论刺杀的文章。他的讨论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技术范畴,大量涉及高水平竞技运动(如击剑运动)的战术和心理,很多都是高水平比赛教练战术层面的细节了,对此熟悉的人一看就明白。再说回费尔班,他的视频里有一些动作演示。手上动作有一个要点,即刀虽然灵活但同时强调它和小臂的整体性,对拳击有心得的人一看便知是什么感觉。此外他有大量穿着大皮靴跳跃出刀的模拟群战“空击”——为什么强调这点,现在中东、南洋刀战大师比较流行。从狗哥到图兰,产业链里高手无数,手上花哨流利的也不少。反观费尔班,他那几下连个套招的徒弟都没有,根本不够看。但是请注意他的腿部动作和对平衡的强调——当年的片子里特别穿插剪辑了网球、冰球、滑雪的片段来强度这种感觉,为什么强调平衡?字面上看当然是怕摔倒,但根本原因是他强调发力重击,而这容易导致失去平衡。还记得前面说费尔班切目标要靠大力吗?奥义就在这里——深度绑定拳击运动的整体发力技巧(切)、体重转移技术(刺)。甚至可以说,盎萨传武的秘传基本都在这里了,可以翻看杰克邓普西《champioship fighting》(拳击运动第一书)开头那几章,说得就是这些。
大概就是这四点了,再说下去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刀战思路,无意展开。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个伙伴训练,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模拟对抗思路:戴劳保护目镜、电工皮手套、散打护裆(可以省略),两人用软质矿泉水瓶,如哇哈哈(用百岁山后果自负)。喝掉一部分水,捏扁瓶子模拟刀战对抗,记得戴皮手套,不戴会很疼。为什么用矿泉水而不是橡皮刀或者杂志卷?因为重量和重心可以调整,试试自然懂。不用刻意去练什么技术,只要对模拟伤害有清晰的认识,保持一周3次左右自由对抗(瞎打)。对于距离、时机的把握会比从来没练过的普通人,只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靠这个练习都能做到比哪怕是搏击练习者都要好很多。这是我认为最不枯燥,成本最低,同时也是性价比最高的刀战训练。但是以三个月(大概)为界,只靠这个再打下去就只是图乐子了,技术上提升不会太多。
另外补充,费尔班三代刀,从制造角度是越来越缩水。大家常见的肋骨防滑纹是三代里最为粗劣的一代,早期手柄滚花防滑,后期合金铸造肋骨纹的防滑。另外刀条厚度也薄了,唯一加长的是刀刃,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7寸。然而这个数据好像是战后针对苏军冬装的假想敌设计,办公室的老爷们想象中的刀战。对了,还有重心问题。刀片厚度和刀柄材料导致的重心手感变化衍生的问题,特别是后期还有诸多铝柄木柄的衍生版。杨南镇大校有个看军博的小节目,拿了一支纪念版的三代刀谈了一些缺点,说早期铜柄重心靠后反而不如木柄好使,还有圆柄不好掌握刃口方向的问题。怎么说呢,都是经验之谈,但和费尔班的使用真的不是一个技术体系——历史条件不同,没有高下之分,就是体系不同。
二,苏军
现在来看看苏军。在NATO琢磨着用7寸刀刃刺穿他们冬装的时候,苏军用的其实是NR40侦察兵匕首,这里有几个说道的地方。NR40在苏联有个外号叫“芬卡“,芬兰的芬。早在苏芬战争开始以前,苏联人就对芬兰人藏在手里的小刀puukko有阴影了。当时苏联的社会人非常爱用,就像当年台湾黑社会钟爱日本刀一样。一款puukko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武器本身,另一方面是文化上的性幻想。最终导致这个其实是日常工具的小刀在苏联变成了臭名昭彰的凶器,一度被立法禁止。苏芬战争后,苏军觉得需要一个刀,就做了NR40——相比传统芬兰小刀,NR40有几个变化:1,加大了尺寸。不光苏联人这么想,芬兰人蹲战壕里也觉得刀大一点更安心,这是全世界群众朴素的集体认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刀说话声音大,实际上苏军很多精锐侦察兵还是用传统形制的芬兰PUUKKO:短小,没护手,摸哨的时候寻找脖子。很多苏联文学作品里提到过,我记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有。《亮剑》里为什么给日本特种部队发芬兰刀,和山本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作者都梁他们那群人从苏联作品里得到的二传体验。这里我还知道另一个例子,不说了。
2,NR40加了护手。和尺寸问题一样,也是群众的朴素选择。这里有一个追问——芬兰人为什么不怕滑手?那是因为PUUKKO的正确使用方法,刀柄是顶在掌心里的,这是一个对刀熟悉程度和习惯的问题。WINKLER做的几款号称SMU爱用的双刃匕首,在简介里神神秘秘地说:(没有护手)懂的都懂得怎么用。至于为什么不要护手,因为护手占空间,非常占空间。当然,GBRS联名WINKLER的双刃把护手加回去了,但是你看,很薄很小,这些豹豹爱用的刀后面再谈两句,毕竟本段是苏军专场。
3,NR40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其实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注意看NR40刀刃和S护手的方向,和今天常见的刀是完全相反的。这是因为苏军刀战教范里,要求握刀时刀刃朝天。这一点在双刃上不明显(如53侦察,AK47刺刀),但是到了单刃的使用上特点就很鲜明了——最大的例子是AK74的刺刀,装好以后刀刃是朝天的。单刃的65侦刀柄有指槽,其实是隐含了方向的。和苏军这种握法不同,但因为65后面是螺丝尾,其实可以把方向颠倒一下,难度不大。我是先见过65侦才听人说苏军刀刃朝天握法的,转换刀柄方向也是当事人告诉我的。当年网上还有苏军技术教范的电子版,有些技术上的说头,但是这里不展开了。到现在,这种握法已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如今俄罗斯一系列刀厂做的刀,取的名字都什么契卡什么惩戒营,但是护手全是寻常货色,没有半点当年的灵魂。
4,最后一个,NR40改了芬兰刀刀尖,类似bowie,更尖一点更居中一点。这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了,65伞在苏联是没有原型的。苏联有一款大头内弧带齿的军用刀,他们好像是用那个割伞绳的,但是不确定。这种设计其实在一些园艺刀上能看见,切割性能应该可以。65伞兵匕首美军的Gerber mk2早期版有一点这个意思,但是很浅很短,主要是好看。新版本省略了工艺,这个内弧都没了。GerberMKII
三,还能说点啥
把想到的问题梳理了一遍,没谈到的技术问题可能是我漏了,但更可能是我觉得有问题但是不想打脸,所以别追问了。再随便说几个:1,卡巴1217,也就是mk2那样叫“战斗刀“,但其实是工具刀的东西,这句话本身就已经说明一切了。2,大多数号称“训练美军SF“的武术大师,不一定有真实水平,甚至Tu Lam。火器不说,但是看他拿刀就一种网红气息,他自己的履历说明了这些技术的来源。而且他自己说过火器方面核心技术不去海外教的,刀类教学更像是一种降级产品。
3,当年有一个“海豹教头“威廉姆斯也喜欢日本文化,网上能看见他不远万里来华给海豹捣鼓短刀的古早文章。他喜欢发明一些现代日式短刀用在CQB里,要长要平造要尖,就是铠通——从CRKT,WINKLER还有意大利(我怀疑是钢狮狐狸之类)还有大连汉威都做过。本来是4.5寸起步,上到9寸10寸,后来也迫不得已向小刀市场口味妥协,做了3.5寸。沉迷osuraku刀头无法自拔的James Williams
4,有个空军PJ ,名叫Nate Morrison,现在改当健身教练了。他很赞同威廉姆斯的想法:战斗刀一要长,二要尖。NateMorrison他说他在PJ见过死伤不少,但是真刀死的就一个。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刀尺寸太娘炮了,真看杀伤刃长低于10英寸就应该滚粗——可是偏偏现在人都不会用——15世纪日本女人用的刀都比今天美国男人用的刀长。刀子拔出来不是给你吓唬人的,也不是给人放血吓唬人的,就是要完成使命的,今天你们这些战术咔在网上秀3寸的EDC就是为了卖货……短刀不是不能干湿活儿,但是需要很多技巧,而且不一定靠谱。
5,上文中提到GBRS联名的WINKLER是一个5寸的双刃,和其他家相比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类似鱼尾的平屁股这里涉及到一个技术细节——1,反手用刀(刀尖在小拇指一侧,明确意思就行了,别去纠结说法)时大拇指顶在刀屁股上这个平面上借力;2,刀子竖插在腰带甚至背心上的时候,反手出刀,食指勾住尾巴上这个鱼尾。这拔刀技术本身没啥稀奇的,为什么讲这个?是因为我在不止一个豹豹人设的哥们这里看到类似的设计,有的是半边鱼尾单刃刀,有的是3寸多刃长,但都通过固定位置反复练习出刀把这动作固定下来。你们可能看过类似小视频,豹豹类似人设的大哥快拔腰带前类似CCW携带的一个三四寸小直刀,飞快地出刀,同时飞快地反手在正前方扎一下,非常酷炫。我个人猜测,这是豹豹中间在某段时间流行的一个技术。不知道怎么拓展到3寸小直民用使用环境了,不过也许本来就是他们琢磨出来打民用市场的。
其实费尔班早期也演示过不同动作但是相同思路的快速出刀并且刺杀,而且老费尔班玩得更野——他是把皮鞘缝在左边口袋里的左手出刀,并不是因为他左撇子,而是因为这样更容易获得战术优势。当其他战术咔还在和你聊步枪手枪换手如何做更高级的时候,拉里维克斯是在告诉你哥右手步枪、左手手枪,并且枪带也有相应变化。是不是觉得真正的武者都是类似的?看见不同技术体系,但是坚定地走适合自己的路。
Be water, my friend, and follow your heart.当一个水货,我的朋友,并且怂。以上内容我不想上图上视频,线索都给了,感兴趣的可以找找看。
6,2011年那次豹豹反海盗的战斗。FOX的新闻有个细节,大概是某豹哥冲了一间房,屋里躺着装死的海盗,豹哥决定消除隐患,但是怕误伤船板下的队友不能开枪,于是决定用冷兵器乃伊组特。结果掏出CRKT的M16折刀掉了链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近年教小刀防身的网络空降/函授师傅们都在吹小直刀。CRKT主力产品,M16,有各种版本7,美国有个网络师傅,克雷格·道格拉斯(Craig Douglas)。开了个公司叫shivworks(shiv是一种小刀),LOGO像一条大便蛇,而且我总觉得他长得像绝命毒师里的老麦克,履历说是卧底缉毒警察什么的,具体没查。他一个著名设计是球柄小直刀,倒着斜插在裤裆左侧,为什么提他这出,是因为他的刀出手以后刀刃是朝天的,让精苏为之感动。TOPS也有个类似的设计,碳钢逆刃小刀。
8,克雷格还捣鼓了一个手刺,本身没啥特别的,但是他教手刺的技术非常良心——让你去拳馆练三个月拳击的上勾拳。这里有一个他的战术思路,作为一个前缉毒卧底,他认为俩人抱在一起撕巴的时候,你掏出手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把对方停下来。因为你虽然能承受对方撞你头撕你嘴甚至抠你眼珠,但是你不能承受对方在地狱距离里扎你一下。但是怎么停下对方?俩手从外面拍打?对手的后背?腋下?甚至后颈?看起来也都是要害,但是不行,因为你不好发力,而且没有把握精确命中——所以他强调有且只有唯一解——就是一个拿着铁的,势大力沉的上勾拳。你说手持利器拍打后背腋下后颈能不能有效,当然有,扎肚子会不会有效?当然会,但是这些和一记势大力沉的上钩拳相比差在哪里?确定性,力量和准确的双重确定性。如果对手空手,你拿手刺当然随便欺负他,因为你赌得起,但是如果对方也有个利器呢?你的容错率就没了。为什么提这一点?原因就是,其他刀战教练教你炫酷花活的时候,费尔班教你的是整体发力、重心转移,为的就是势大力沉,势不可挡。哪怕是刀战,也要追求确定性。
9,简单讲一句正反手握刀的问题吧,个人观点,而且几句话只能聊个大概:我的意见是,双方都有刀并且长度差别不大的时候,你应该正手握刀,就是刀尖冲食指一侧,因为这样有距离优势,并且首先考虑削弱对方持刀手(费尔班说打起来先弄脸和手)。如果对方没有刀而你有,那么反手握刀,不要把它想成刀,而把刀想象成你一锤定音的重拳,因为有这个外部优势,本来发力不充分,打击不精确的重拳同样可以KO。更多的细节不适合再写了。
10,最后聊一点冷场的问题。总有大师教你遇到事情跑,不是说他们讲得不对,我也没叫你见了刀战就上,但你有没有觉得这种谈话风格特别眼熟?你聊拳击他和你说踢裆,你说格斗他说我拿刀,你说刀战他说大人时代变了叶问有枪,最近的一个趋势是他们说谁和你CQB我叫炮兵炸楼。接下来他们一定会开星舰的,我们拭目以待。其实是这是逃避,体育里有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值得更多人去尝试——费尔班视频里剪辑网球滑雪阐释平衡感,PatMac说抱着AR跑位的时候你要想象自己抱着一只橄榄球,TuLam说我从拳击里借鉴AR射击的身体稳定技术,GBRS说你别看我健身卖课主要还是靠这个保持退伍精神不褪色,忘了哪个豹豹说的,他在BUD/S里见过从没这么多的全美高中体育名人……更别提,跑也是技术,也要练的。
四,我觉得真的不能再写了
我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给自己换换思路,动笔的时候没有和螃蟹商量过,所以不想写太多太细,他不给发我就亏了。最后讲个段子。可能有人知道法国有门传统武术叫萨瓦特,穿着鞋子转圈踢那种。还有一个更少见的武术是俩人抡棍子对抗,这东西大概发音叫“嘎奈特工吧”。用的棍子很轻只有一百多克,和菲棍差不多,但是因为他们都是转圈抡的,所以动作很舒展很好认。本来和萨瓦特是一起的,拳脚到兵器,但是因为要棍子要护具要环境,练的人更少,已经快完犊子了。我看过一个记录片,拍一个老头在塞纳河边教人练这个,类似咱们的公园传武。票友不多,而且一看就很菜。记者上前问老爷子你是宗师吗?你在哪儿学的咱们这法兰西传武啊?而且为什么在公园教啊?老头当时就内牛满面了。他赶忙说:
我不是宗师,我是在集中营里学的这个。法国的法棍高手基本都在两次大战中死在战壕里了,剩下还活着的都在集中营里。我被关在里面那会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娃子。身边的抵抗组织老炮眼看着自己要烂在集中营里了,一身法国祖宗的好玩意也要进棺材,于是决定联合起来教我。他们挑中我不是因为我骨骼精奇是练武奇才,而是因为我最年轻,最有希望活下去。他们希望我能代替他们把法国传武带出去。就写到这里吧——知识可以通过书本传承,而武术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知识,它的一部分可以通过书本和录像传承,但是另一部分,只能通过脆弱的人的身体来传承。真的不能再写了。w